“亭亭玉立”这一词语在中文中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姿态优美,特别是形容女子身形修长、亭亭如柳。很多人可能会好奇,“亭亭玉立”出自哪首诗呢?其实,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虽然现代人更多是在形容女性的婀娜多姿,但它最初并非指人的姿态,而是用来描述草木的美丽。这一词语的深层含义与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密切相关。
“亭亭玉立”出自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
“亭亭玉立”出自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一诗。诗中写到草木在风中站立的姿态,诗人用“亭亭玉立”来形容一种挺拔的美。这一形容词并不是用来指人的形态,而是借草木的姿态来表达自然的优美与坚韧。通过这句诗,白居易传达了草木在风中自立的力量,也暗示了人的坚强和独立。
诗句背景与含义
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作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,背景是在他送别友人时所作。在这首诗中,白居易描述了古原上的草木,尤其是“亭亭玉立”这一词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这句话不仅是对草木形态的描写,也包含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与对友人坚韧品格的寄托。草木的“亭亭玉立”在风中,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这种气质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写照,也是对友人离别后的勉励。
现代解读:形容美丽与坚韧
如今,“亭亭玉立”已经逐渐成为形容女性美丽姿态的词语,尤其是用来形容身形修长、优雅的女性。这个词语的现代意义与其原本的诗意含义有所不同,更多的是侧重于人的外在美和气质。然而,无论是在古代诗词中,还是在现代的日常用语里,“亭亭玉立”都充满了生命力和独特的美感,它象征着一种自信与坚强的气质。
诗词中的自然美与人文精神
白居易在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的“亭亭玉立”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美丽描写,也蕴含着更深的哲理。这一词语的使用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精神的追求。在白居易的笔下,自然界的草木,不论是风吹还是雨打,都能保持一种挺拔姿态,这也是对人的一种鼓励。诗中的草木与人的坚韧精神相呼应,形成了美丽与力量的统一。
总结:亭亭玉立的历史与文化价值
总的来说,“亭亭玉立”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一诗中,它原本用来形容草木的姿态,而非直接指人。然而,在现代文化中,这一词语已经逐渐演化为形容女性美丽和优雅的代名词。无论是从文学角度,还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看,“亭亭玉立”都蕴含着自然的美、坚韧的力量以及人类文化的深刻内涵。